园景人
首页
资讯
景观干货
招聘
景观案例
园匠杯
网址导航

大半年过去了,谈谈景观设计都在卷啥 !

卷!卷!卷!

 

图片

图片


2023年活着活着,大半年过去了。在这大半年里,每每觉得已经卷到极致,突破底线,却总有新的事情,刷新认知。早几个月还觉得,该离职换赛道的也应该换赛道继续卷,剩下的有生活压力,别无选择的也好,对行业有热爱和执念也好,终归还是能继续在行业里坚持,力保今年能稳定地把手上的项目好好落地,作为设计师还是能活下来。几个月过下来,怎么说了,这想法,还是草率了~完全低估了地产市场的底线,还是继续见证了更多地产层出不穷的“卷”——小白性格的景观设计师们,活下去,不容易。


图片


不同区域,不同用地性质的景观方案,可能需要递交审批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规划局、园林局、体育局、教育局、市轨道办、 区城管局……只要是跟政府相关,时间节点几乎就无法商量。

从“无偿博彩式拿地前配合”到“无定向报建、报规,各种送审文本卷”

之前笔者在《浅谈最近地产景观的一些“卷”》中提及过,现在的地产除了常规的概念,深化,扩初,施工图,后期配合阶段,现在还多了一种配合阶段,叫拿地前配合,“无偿博彩式”,意味着,如果拿不到的,开发商会以无法立项为原则,绝对不会付出来一分钱给设计院。由于拿地的要求越来越卷,有决心拿地的开发商都希望在竞品质部分拿满分,所以此阶段的配合要求开始卷起来。参与陪玩这个阶段的设计团队,不论建筑、景观、精装,基本默认了“四不”原则:不放假,不吃饭,不睡觉,不给钱——默认任何时间点都能随叫随应,随时开工。

如果说这个阶段的配合,设计师只需要满足各种政府规定的得分点,按要求改到位,还不会影响到项目后续的落地,那么在同样遵循“四不”原则的“报建、报规,各种送审文本卷”阶段,设计师则是一边受限于各种时间限制没日没夜的赶节点,一边还需要为未来方案的实际落地效果担惊受怕。

随着各大开发商的纷纷暴雷,政府对没有暴雷的房企交付情况也收紧的监控。某些城市,只要交付项目出现业主投诉,相关的政府部门都会面临撤职。为了所谓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政府部门要求房企必须要严格按照报规版的方案来落地方案,甚至要求连扩初施工图都要一起出出来,才能通过报建,拿到一系列相关的政府报批文件。所以这就意味着,原本可以按照正常进度推进大概3-4个月的大区概念+深化工作量,硬生生的被压缩到1个月左右,而且中间过程还会有很多硬凑出来的“硬套”一些过往文本的“奇怪方案版本”。这些版本,往往会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的特殊要求,硬生生的熬出一些不合理的方案空间——园林局只在乎绿地率,体育局只在乎空间场地内所放置的活动设施的数量是否达标。一个简单的代建绿地方案,景观设计师的初始方案,无论是在空间平面构成,交通流线,空间尺度,休憩设施布置的数量及安全距离等问题,都是整体考虑,相对合理的。然而,为了在短期内能快速回应,园林局和体育局二者片面而撕裂的意见,方案可能演变成一个,“绿化面积过多,活动空间面积非常有限,同时空间内的设施却又过于丰富”,综合而言,是一个整体看上去很不合理的绿地公园方案。为了快速通过各个政府部门的审核,又不得不按不同领导的意见逐一修改到位。

不同区域,不同用地性质的景观方案,可能需要递交审批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规划局、园林局、体育局、教育局、市轨道办、 区城管局……只要是跟政府相关,时间节点几乎就无法商量。定下了时间,所有专业的设计院只能不断往前赶。因为所汇报的部门不一样,领导的心情不一样,意见的输出一般都难以预测规避,呈“无定向卷”趋势。而领导随便一句意见所产生的修改工作量,各专业之间的沟通之繁琐,各种细碎条件的更换所导致需要修改的文件之琐碎,一轮一轮下来,让工作效率再高,处事再有条理的人也深感无力。此类工作内容往往难以完整梳理清楚向直属领导汇报,有效产值更无从说起。

在“报建、报规,各种送审文本卷”阶段,设计师被卷出一堆没有实质意义的工作量,反复排一堆不同的文本是家常便饭。最无奈是,即使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怀揣着创作的热情,考虑充分,输出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案,后续大概率会逐步因为各个送审部门考虑的出发点不同,各给各的意见,最终审批通过的落地方案很可能是在糅杂了各方意见的一个“妥协版本”的方案,效果强差人意。


图片


既然是专业打造高品质住宅的,“归家”需要有仪式感,“弄人”也需要仪式感。


地产下行,有经验的开发商设计管理团队都越来越少,新组队的管理班子需要熟悉各种公司系统,适应领导话术背后的用意,培养和其他部门、合作方默契度;而老班子即使有默契,由于内部裁员降薪,管理力度也大不如前。在这样一种极其混乱的甲方管理系统之下,为了仍旧保持着甲方的威严和体面,甲方需要各种花式开会来卷人。

# 类型一  多专业启动会,各专业提意见,彼此拉通,过程和启动

为了在新项目启动之初,能引起设计院的重视(把很多甲方负责人冗繁的工作名正言顺的丢给设计院),并且铺垫后续的方案可能需要不断创新寻求突破(不清楚领导想法,可能要反复的改),以及暗示回款的情况可能不那么乐观(这么难的行情,有项目做就不错了,请款还早着呢)。总之,项目启动之初就不断强调项目的重要性,不断设置各种节点,不断开会,抓住一些设计院的小问题和错处,但就是不输出方向性的定论,以便于当再上一个层级的领导输出决策意见之时,灵活站边支持。


这种会议,虽然对外输出的立意非常高大上——建筑、景观,精装一体化,是趋势,各专业都在群上,可以随时拉通,都可以提出更好的想法,更有利于项目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方便后续的躺平式管理,不做相关建筑条件的确认,让设计院在群上互相催促收发图纸,各自发散,然后定时开会卷卷人。


启动会一般开个三四个小时不在话下,官僚味浓的企业,还会把各专业的大咖喊去现场面对面卷一轮。项目前期比较焦灼的阶段,还会在周末假期,随时喊上各专业的主责负责人汇报当前成果,互相提意见给想法,卷一卷。会议目的不明确,开完之后各项责任落实不明确,主打一个无限发散刷存在,目的就是让项目团队默默接受,只要甲方有需要,假期也应该是“有效工作日”,方便日后随意在休息期间塞工作任务。

# 类型二  产品专家会/专题会

从城市公司,区域公司,集团,在国企体系里,景观方案需要一轮轮上会,卷到宇宙尽头的会议,就是为了让方案得个所谓的“高分”,让相关人员年底保住饭碗能有多一分的保障。目前在国企里上位当领导和专家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专业能力,领导层里真正的老法师没多少个。所以除了一把手以外,其他领导/专家都是向上揣摩圣意,或者给一些不痛不痒的政治正确的意见。城市公司项目负责人在报过会之前就会有给到集团下的二把手过过上会方案的内容,以保证正式上会时不会因为领导的一两个灵魂追问就整体翻车。

另外,平行部门之间的意见,主要就是看区域之间,城市公司之间负责人的关系,关系要好的就随便几句无伤大雅小意见,如果刚好有竞争关系,互看不爽,随便一嘴,不小心触及到领导的某根神经,导致方案需要颠覆性的修改也是存在一定概率。所以这种本子需要经历多方打磨(历程可能跟报规类似),规避掉一些明显的排版、字体,落地细节等,领导例行会提及的点——至于产品客群和风格调性的逻辑性却往往说不清楚,大多靠着精美的排版蒙混过关。产品专家会/专题会,思路类似高考答卷,求稳而不求创新,按照集团套路起码不会犯原则性错误,上会绝对不会有翻车风险,自然更安全。

# 类型三  突发性集团检阅区域产品的会议

不让人有准备的会议,往往是最具有杀伤力的。以了解产品进度,质量为理由,由集团组织关于某区域,或者某城市公司进行中的相关项目会议,要求各个项目,各个线条的负责人,都向集团直接汇报一下目前成果和进度,简单一点说,就是类似突发的随堂小测。为的就是,统一思想(弄人)。既然是专业打造高品质住宅的,归家需要有仪式感,弄人也需要仪式感——要说你不行,直接说还不行,一定要开个极具仪式感的会议,当着所有人的面,借着大家的嘴,通过产品的成果,说你不行。把一个项目,从各个专业都批一轮,说的就只是项目的事吗?

——有的设计师小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的弄人,市场萎缩萎缩,上位者不也需要能做事的人去辅助吗?——这就要分析,目前都处于开发商中高层的大多都是什么背景?二十多年的地产红利期,能上位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他们手上的生存资料早就不是专业,而是关系和资源。而关系和资源,都是持续更新迭代,在未来不确定的行情之下,是否还能兑换既得利益者所在岗位所得到的年收入?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当地产萎缩,很自然地,有些城市公司可能会收归区域管控,而区域跟集团的关系又非常微妙,稍有不慎,也可能让区域公司的领导做大,而市场环境好的一线的城市公司实际上也有很强的自主性……集团、区域和城市公司,其中的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互相较劲拿捏。景观方案又是所有的设计专业里评判标准最为主观的一项,可以说是用来“弄人”最适合的工具。


这种突发的会议一般都是自带目的性,不可避免的就是需要方向性的大调整,项目推进过程中一旦碰到这种会,项目团队前面所推进的工作几乎都是需要全盘推倒重来的。顶层之间的利益斗争,辛苦的往往都是底层做事的人。



图片

“我们老板最近喜欢这种风格的效果图,你们再按这个风格重新出一轮呗!”


相信有不少设计团队,最近都收到很多重做效果图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地产竞争越来越激烈,开发商的要求确实提高了,房企之间,包括国企内部城市公司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对于效果图的要求自然普遍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交付后开发商收到的客诉,诸如现场植物和宣传效果图不符,而当开发商想要追责施工方或设计院的时候,又发现植物是按蓝图施工的。因此为了规避后续的风险,一律要求效果图直接反馈真实的植物施工图。这本来也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要求,但重新做一遍效果图,不算其中的人力,重新渲染一次,电脑运行也需要时间。而甲方要求图纸的时间往往都是非常着急,这就很强人所难。


而且,重新出图,往往还夹在了一些新的设计要求,比如“植物务必借鉴xxxx项目的手法进行打造及出图”,“中央花园,景观中轴等重要节点,需多给效果图,突出项目亮点”,“硬景用材上需提前考虑清楚落地性,体现各种硬景的铺贴及收口关系”,“我们老板最近喜欢这种风格的效果图,你们再按这个风格重新出一轮呗”,“需要再增加几个鸟瞰角度的效果!”这种听着就像黑洞般,无休止的设计要求,是不是听着就挺瘆人?

打着“高配合”“重点项目”“董事长很关注”“为了最大限度还原落地”这样的口号,同时为了力保后续的请款,设计院都几乎难以拒绝这样不合理的要求,只能一轮一轮的配合,无底线的卷下去。



图片


你买了一个电动牙刷,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你想要的产品不是电动牙刷,而是电动剃须刀,那你只能另外买一个,而不可能让商店给你免费换一个电动剃须刀。


不知道设计师们是否记得,曾几何时,我们的专业工作,是可以被量化的——“设计总平面,标高图,剖面图x张,鸟瞰图x张,效果图x张……”要求再高一点,合同备注需要乙方提供不少于三套设计方案,但总归是可以被描述和量化的工作内容。


而从什么时候开始,设计师日常的主要工作,不再只是构思方案,绘制方案图纸,还需要包揽给甲方负责人完成有关各种小节点的提升改造方案,成本策略以及交付验收整改PPT。


图片
甲方发出的日常指令

这些适用于开发商内部使用、汇报的PPT,包括一些整改方向的方案思路本来就应该由甲方负责人自己完成,而不负责任的甲方利用自己所处位置的天然优势,把本应自己完成的工作卷给设计师。再加上不少项目,从一展,改到二展,再到大区的提升改造,直到交付落地,还会有各种验收提升整改内容。

之前笔者在《浅谈最近地产景观的一些"卷"》中提及过,一旦房子卖不出去,进入项目内耗循环模式,设计师的工作能效和产值基本全凭运气,只要房子卖得不好,项目就没有改完的一天。而关键的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标题“无偿情怀式提升改造”——如此耗费设计院内部资源的提升改造工作过程,绝大部分都是无偿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设计院即使没有新项目,产值很低,但依然加班内耗非常严重。

平心而论,设计是服务性行业,设计师的责任自然不止是输出图纸,而是要保障落地的效果和质量。项目落地交付后有效果的问题,不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还是其他原因,提供更适配现场的整改方案,都是合情合理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改提升配合的服务,仅限于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针对同样的输入条件,所给予相应的提升改造方案。一块场地,原方案的设计需求是要打造一个刚需聚人气的场地,如果原方案的设计手法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针对同样的设计目的,设计师给予提升方案,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说,甲方在落成之时,发现他并不需要一个刚需聚人气的场地,而是需要一个更有调性,更具有私密性,更高级的场域,这则是完全按照另一种设计目的予以设计的方案,属于更换了设计输入条件,是需要收取设计费用。

我们把这里的设计服务切换成商品的可能更好理解,假设你买了一个电动牙刷,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你想要的产品不是电动牙刷,而是电动剃须刀,那你只能另外买一个,而不可能让商店给你免费换一个电动剃须刀。BTW,即使是电动牙刷坏了,也有一个售后服务期限,期限过了,肯定不退还不补修。

 

图片

长久以来,我都很困惑,开发商的营销,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不知道是否有景观设计师跟我一样,每次当示范区方案做得差不多了,甲方负责人拉个营销对接群,然后发一通信息,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并一直喋喋不休,逼问什么时候给这个那个的时候,都很困惑:开发商的营销,到底是干什么的?


图片

开发商营销和景观“交流”前要求准备好的提纲


在笔者看来,专业的营销团队,应该从项目之初就介入项目的设计,对于项目的区位、客群、生活方式以及整体定位都有清晰准确的判断,整个项目应该传递怎样的精神理念给客户,即使无法做精准的提炼,起码能有一个大致的描摹。景观设计的工作是根据项目场地的特点,规划的条件,以及一定的景观艺术审美,给出一个适配场地,具有美学价值的景观方案。至于如何结合市场需要,把景观方案结合客群可接受的话术去做输出,提炼升华成符合时代趋势的营销说辞,这自然是营销该去考虑的事情。景观设计师实际上只要把场地的空间设计做好,就完成了本职工作。

在越来越卷的地产环境之下,在打造产品的整个逻辑上,推导过程理应更缜密,更周全,而整个逻辑推导,单靠景观设计师来完成根本不可能,特别是对于客群的敏感点、需求和喜好,营销理应给到主导性的专业意见。但讽刺的是,迄今为止,笔者所接触的大部分开发商营销,在项目的前期几乎是隐形的(哪怕在过程中出现过,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意见)。

方案文本中所谓的客群描摹,大部分都是设计师凭着直觉和自身的常识去卷一些精美排版插图和关键词,再结合市场上主流成熟的风格打法,综合梳理出整个产品策略逻辑。就这样,急冲冲的在既定的时间计划里完成了方案设计,推进项目工作,而对于客户真正的需求,景观的风格、功能定位如何回应其需求,这些几乎都是蒙混过关——典型的(营销)战略性躺平,(设计)战术性忙碌。


——“营销价值点输出卷”
给营销排一个景观故事线的PPT


由于营销的“专业需求”,景观设计师还需要专门输出一个给方便营销理解的景观故事线的PPT。这类型的PPT所需要的效果图风格,包括整个输出话术,一般都需要重新梳理,以方便营销读取理解以及对外输出——不然他们可能看不懂,更不要说向外输出推广。


以营销输出为结果导向的设计成果,在地产的语境中,必然成了一篇篇精致的推文,卷的是定妆照,小作文和排版。地产人不关心国人真实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不花时间去研究社会学,观察和理解生活,他们对目标客群的认知和理解,大多只停留在他们臆想中的,类似“城市新贵”“社会精英”笼统而理想化的抽象概括,一套过时的语汇。因此,地产对景观设计的提出的设计要求,某种程度上,成了以推文输出为结果导向的设计需求,本末倒置。一个个“山水故事”“河川传奇”“古典名画”“传世杰作”“一环,两轴,八大亮点,十二大生活剧场”,不管客户的生活需要什么景观空间,只需要包装成为一个,高大上的生活理念和主题故事,便于推广传播。


 

“配合营销排一个景观故事线的PPT吧”

——目标客户是谁不重要,卖什么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景观主题故事够不够吸引,价值点输出的口号够不够噱头,景观推文看起来够不够高大上。


图片


社会正在一点点的挤压小白兔型人格设计师们的生存空间,理想,职业素养,聪明才智,逻辑,设计能力乃至管理能力,都无法破解这个困局。在这乱象四起的生态中,有人选择装腔作势,为求自保,卷无可卷,各种乱卷,内耗他人;有的人基本就丧失了自我意识,每天只是行尸走肉,赶完一个节点到下一个节点,没有任何成长可言,为了生存,阉割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人秉持这一点良知,艰难的维持着平衡,谨言慎行;也有极个别的人,选择以更极端的方式去结束这一切。


行业的现状对于设计师而言,确实仿如一个漩涡,一个深渊,一个黑洞,不断卷走你的理性思考时间,卷走你正常的生活秩序,卷走你所剩不多的生存空间和能量,让你逐渐成为一个无法思考的灵魂。


 之前有认识我的人聊起我写的文章,说你写了一堆问题,但是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对此,我只能说这么庞大的社会命题,岂是我个人随便写写指点几句便能完全解决?然而不能从根本性解决问题,不见得没有表达的权利——我写文字记录这些让设计师痛苦的经历,更多的是希望为了帮助暂时未能看看清楚行业内在逻辑的人,能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审视,看得更清楚一些。也为了连接,有相同经历和价值的设计师——希望当大家遇到同样的事情,有勇气去对不合理的事情提出予以拒绝,提出抗争,不要让他人假以“专业”,“职业素养”,“为了成就作品”之名,剥夺我们维护自身的正当合理的利益。


面对市场各种不合理的卷,
让我们一起回归理性,共同坚守几个最基本的专业精神
——科学精神,合同精神,求真精神。


图片


之前在一个设计师的朋友圈看到一句牢骚:

“做的项目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有意义没意义又怎么样,都没给钱。”

下面另一位设计师回复:

“景观设计师被这社会整的连最后一点点热情都要没了!”


有没有意义我不能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专业和工作所承载的意义,并没有“伟大”到值得我们放弃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牺牲正常的生活品质,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身体健康……去成就。起码,以她的目前的所呈现的状态,她非常不值得。


很多人会讨论,"卷"到最后会怎样?行业会走向什么?什么时候才会"卷"到头?可惜,现实不是童话故事,也不是爽文小说,没有绝对的HE,或者BE~最终尘埃落地的书写,都只是回到每个个体此时彼刻的得失。而我们真正能坚守的和秉持的,不应该只是设计能力,职业素养,而是个人的人品和良知的底线。


最后以一位年轻设计师的朋友圈签名作为结尾,

也藉此也送上对每位设计师的祝福:


“希望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要影响我们对设计的热爱。”

1
分享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园林景观人的双11,最值得花的一笔钱来啦~

山水比德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一场景观盛宴即将来袭 | 景观相对论 · 西安

我们的搞事宣言,TOP100地产商+国内外大咖+100材料商,就是这么赞!!


关于我们
产品
服务
网站栏目
咨询反馈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园景人】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close